第九十七章被忽视的一群人
书客吧shuke8.dlbeauty.cn,最快更新《明天下》最新章节!
第九十七章被忽视的一群人
燕京城的春天除过风沙多之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无孔不入的沙尘才是统治燕京城的主要力量,云昭这个皇帝算不得什么。
顺天府知府张国柱如今正在进一步深入城市清洁卫生运动。
最主要的工作只有两个,一个是消灭燕京城的臭水沟,另一个就是清洁饮水计划。
在燕京城中,有两条巨大的臭水河,一条叫做筒子河,一条叫做高粱河。
燕京城从元代就开始成为中华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所以,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也把这片大地糟蹋的够呛。
其中,高粱河两边原本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经过几百年的变迁,高粱河两边的低洼地已经被垃圾填平,逐渐高出河面,形成了一片新的居民区。
自古以来,垃圾才是逼迫城市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很多远古的城市,不是被人为的毁灭了,而是被垃圾逼迫的不得不搬迁,根据司天监下属的考古学者估算,殷商时期的很多城市,之所以会消失,就是因为人们污染了城市,为了干净的水源与更多的资源,人们不得不放弃那些城市搬去别处继续污染。
进入燕京城的筒子河与高粱河河段是要被覆盖上的,否则,燕京城人每天倾倒的屎尿会让这座不错的城市彻底的变成臭城。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便是有了这条两臭水河,这里就成了蚊蝇孳生的地方,夏日到来之后,这里的蚊蝇铺天盖地的,如同一片片黑色的浓雾。
铺设水泥管道!
这就是张国柱做出的决定。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的前提说实话并非是为了改善燕京人的居住环境,而是因为徐五想当年在燕山脚下修建了好几座硕大的水泥作坊。
原以为这些水泥作坊制作出来的产品一定会供不应求的,一方面要供应山海关修建城防,另一方面,还要满足燕京地区百姓修建房屋之用。
可惜,现实跟预料的有了偏差,辽东的建州人,李弘基全跑了,这时候再修建山海关堡垒完全没有了必要? 而通往辽东的道路,国朝好像也没有修建的意愿。
这就很麻烦了。
七八个水泥作坊养活着不下五万人。
这五万个人又不知道养活了多少家庭,现在水泥卖不出去? 这些人眼看就要喝西北风了? 没有办法之下? 张国柱只好发动这场燕京排水,给水计划。
想通过这两个巨大的工程,将燕京附近的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消耗一空? 顺便带动燕京人使用水泥的习惯? 繁荣一下市场。
这样的操作,对蓝田皇朝来说是基本操作,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 整个燕京城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因为是同时施工的原因? 大部分主干道都被挖出来了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
云昭喜欢将城市变成一个大工地的感觉……当年? 他也很想把城市挖成这样? 却总是没有机会。
现在? 他想挖那里就挖那里,这种自由的感觉很是振奋人心。
这种修改城市的行为,也是一个城市逐步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城市每破坏一次,城市的功能就能提高一个等级。
由于改造城市花的是国帑? 也就是百姓的钱? 这也就说明是百姓自己在努力的改造自己的城市? 准备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这种行为是一种前进行为。
尽管说,有时候看这种行为似乎很蠢? 可是,这一幕只有在不断进步,不断繁荣的城市里才能见到,如果城市的进取能力不足,基本上见不到这种盛况。
这一次燕京城的修整别看仅仅面对的是给水,排水这两项,真正行动起来,却几乎要把整个燕京城的街道挖一遍,这不是一个小工程,就目前的进度来看,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张国柱从密云回来,徐五想在怀柔修建了一座水库,今天看过之后张国柱觉得徐五想办事有点小气了,那座水库就在山里,不大,主要起的作用是灌溉农田的作用,因为不够大,所以灌溉的农田很面积很少,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他准备将那座水库再扩大十倍以上,唯有如此,才能把燕京城附近的农田全不灌溉掉。
“国库中的钱必须尽快的花出去……”
张国柱来到云昭的行宫疲惫的坐下来,神情似乎更加的萎靡。
云昭瞅着张国柱奇怪的道:“你以前不是总担心入不敷出吗?”
张国柱叹口气道:“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回落,再跌下去,大家都要赔钱了。”
云昭笑道:“国相府库存的麻布,土布,不是已经弄出去了吗?”
张国柱苦笑道:“粮食呢?钢铁呢?水泥呢?我从未想过我大明会有一天发生粮食多的吃不完的状况。”
云昭瞅着张国柱冷笑一声道:“有钱的是你国相府,粮食多的吃不完的也是你国相府,据我所知,在大明吃得起白米,白面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以玉米,糜子,红薯,土豆充饥。
以前,我建议降低税赋,你们没有一个人同意这事,还总说我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一个个恨不得把百姓粮袋里最后一口吃食统统收上来。
好了,现在收的够多了,我就看着你们怎么办,看你们如何让粮库里的粮食慢慢腐烂,看你们如何让那么多的钢铁慢慢生锈,也看你们如何让那么多的水泥慢慢受潮失效的。”
“赋税是国之根基,岂能因为陛下一言而决呢?
再说了,我们已经免除了八成的苛捐杂税,只收取正税且还是二十税一。最重要的是我们是按照田亩来缴税的,没有田亩就不用缴税。
这就是天大的仁政好吧?
如果我们按照陛下所言,将农税下调到三十税一的地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做了,就会让百姓忘记了还有国家的存在,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的政治基础——里长制。
不收农税,里长们便没有统治地方百姓的基础,如果,里长制度被破坏了,我们到时候哭都没有眼泪。
没错,汉朝时期确实算得上轻徭薄赋,国家规定一年只收百姓所得的十五之一,实际上收取的只有三十之一,汉景帝时期甚至十一年没有收过农税。
可是,你算过汉朝时期的兵役,力役,针对成年人的算赋,针对儿童的口赋了吗?
把这些算上,汉朝的税赋比我大明重了百倍不止!
仅仅一个兵役,就占用了全天下男丁大半的时间,口赋一年二十三钱,算赋一年六十钱,
我大明重税在商,农税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
陛下现在应该考虑如何把压在手里的东西花费出去,而不是在这里嘲讽微臣。”
“拿去修路啊——”
“今年正在整修的道路,足足有三万七千余里,再多,就会影响民生。”
“修铁路啊——”
“铁路今年已经布置了两条,宝成铁路,洛燕铁路都已经展开了,我们没有多余的技术人手再拓展新的铁路了。”
“那就造船,造铁甲巨舰!”
“十六艘铁甲舰正在修建中,其中,连笔下期望的蒸汽巨舰也在试验制造中,这已经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云昭皱着眉头在屋子里走了两圈之后道:“我们真的已经到了钱多的没地方用的地步了吗?”
张国柱摇摇头道:“不是的,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有些过剩,比如粮食,比如钢铁,比如水泥,比如牛羊肉,乳制品很多东西都是如此,我还没有说瓷器,丝绸,纸张,这些可以海贸的东西。
百姓们也并非富裕到什么都不缺的地步,相反,他们什么都缺,只是因为粮食的价格掉下来了,饲养的猪,鸡鸭鹅的价格掉下来了,他们没有过多的钱购买别的东西了。”
听张国柱把话说完之后,云昭沉默了片刻,他终于明白大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了——那就是工业,商业生产的进程,远远超过了农业的生产进程。
从而让这两者的前进速度不再匹配,没有办法再行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圈子。
这个问题的后果便是,工业,商业,大量的产出,以农业为主力的大明人因为投入产出比低的缘故,跟不上她们的步伐。
张国柱见云昭在思考,他就从点心盘子里找了一块顺眼的,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好像把难题丢给黄帝之后,他这个国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你们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没有?”
云昭咬着牙低声问道。
张国柱把剩下的糕点丢嘴里,喝了一口茶水压下去之后道:“有啊,我们一致认为,大明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百斤白米半个银元得价格已经不符合现在国情了。”
云昭道:“我记得盛世的时候粮食价格最为便宜,只有到了乱世,粮食价格才会飙升。”
张国柱冷笑一声道:“现在,我大明人少,牲畜多,种子好,农具先进,水利设施完备,陛下还以为种田是一件难事吗?
再加上安南人还在一船船的往大明运送粮食,草原上源源不断的向大明输送牛羊肉,乳制品,开了海禁之后,人们又开始耕海牧渔。
全大明受到冲击最厉害的便是农夫!
他们除过种地之外再无所长,在粮食不值钱的时候,自然就成了弱势人群。”
第九十七章被忽视的一群人
燕京城的春天除过风沙多之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无孔不入的沙尘才是统治燕京城的主要力量,云昭这个皇帝算不得什么。
顺天府知府张国柱如今正在进一步深入城市清洁卫生运动。
最主要的工作只有两个,一个是消灭燕京城的臭水沟,另一个就是清洁饮水计划。
在燕京城中,有两条巨大的臭水河,一条叫做筒子河,一条叫做高粱河。
燕京城从元代就开始成为中华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所以,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也把这片大地糟蹋的够呛。
其中,高粱河两边原本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经过几百年的变迁,高粱河两边的低洼地已经被垃圾填平,逐渐高出河面,形成了一片新的居民区。
自古以来,垃圾才是逼迫城市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很多远古的城市,不是被人为的毁灭了,而是被垃圾逼迫的不得不搬迁,根据司天监下属的考古学者估算,殷商时期的很多城市,之所以会消失,就是因为人们污染了城市,为了干净的水源与更多的资源,人们不得不放弃那些城市搬去别处继续污染。
进入燕京城的筒子河与高粱河河段是要被覆盖上的,否则,燕京城人每天倾倒的屎尿会让这座不错的城市彻底的变成臭城。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便是有了这条两臭水河,这里就成了蚊蝇孳生的地方,夏日到来之后,这里的蚊蝇铺天盖地的,如同一片片黑色的浓雾。
铺设水泥管道!
这就是张国柱做出的决定。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的前提说实话并非是为了改善燕京人的居住环境,而是因为徐五想当年在燕山脚下修建了好几座硕大的水泥作坊。
原以为这些水泥作坊制作出来的产品一定会供不应求的,一方面要供应山海关修建城防,另一方面,还要满足燕京地区百姓修建房屋之用。
可惜,现实跟预料的有了偏差,辽东的建州人,李弘基全跑了,这时候再修建山海关堡垒完全没有了必要? 而通往辽东的道路,国朝好像也没有修建的意愿。
这就很麻烦了。
七八个水泥作坊养活着不下五万人。
这五万个人又不知道养活了多少家庭,现在水泥卖不出去? 这些人眼看就要喝西北风了? 没有办法之下? 张国柱只好发动这场燕京排水,给水计划。
想通过这两个巨大的工程,将燕京附近的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消耗一空? 顺便带动燕京人使用水泥的习惯? 繁荣一下市场。
这样的操作,对蓝田皇朝来说是基本操作,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 整个燕京城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因为是同时施工的原因? 大部分主干道都被挖出来了一条又宽又深的壕沟。
云昭喜欢将城市变成一个大工地的感觉……当年? 他也很想把城市挖成这样? 却总是没有机会。
现在? 他想挖那里就挖那里,这种自由的感觉很是振奋人心。
这种修改城市的行为,也是一个城市逐步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城市每破坏一次,城市的功能就能提高一个等级。
由于改造城市花的是国帑? 也就是百姓的钱? 这也就说明是百姓自己在努力的改造自己的城市? 准备给自己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这种行为是一种前进行为。
尽管说,有时候看这种行为似乎很蠢? 可是,这一幕只有在不断进步,不断繁荣的城市里才能见到,如果城市的进取能力不足,基本上见不到这种盛况。
这一次燕京城的修整别看仅仅面对的是给水,排水这两项,真正行动起来,却几乎要把整个燕京城的街道挖一遍,这不是一个小工程,就目前的进度来看,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张国柱从密云回来,徐五想在怀柔修建了一座水库,今天看过之后张国柱觉得徐五想办事有点小气了,那座水库就在山里,不大,主要起的作用是灌溉农田的作用,因为不够大,所以灌溉的农田很面积很少,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他准备将那座水库再扩大十倍以上,唯有如此,才能把燕京城附近的农田全不灌溉掉。
“国库中的钱必须尽快的花出去……”
张国柱来到云昭的行宫疲惫的坐下来,神情似乎更加的萎靡。
云昭瞅着张国柱奇怪的道:“你以前不是总担心入不敷出吗?”
张国柱叹口气道:“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回落,再跌下去,大家都要赔钱了。”
云昭笑道:“国相府库存的麻布,土布,不是已经弄出去了吗?”
张国柱苦笑道:“粮食呢?钢铁呢?水泥呢?我从未想过我大明会有一天发生粮食多的吃不完的状况。”
云昭瞅着张国柱冷笑一声道:“有钱的是你国相府,粮食多的吃不完的也是你国相府,据我所知,在大明吃得起白米,白面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人还是以玉米,糜子,红薯,土豆充饥。
以前,我建议降低税赋,你们没有一个人同意这事,还总说我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一个个恨不得把百姓粮袋里最后一口吃食统统收上来。
好了,现在收的够多了,我就看着你们怎么办,看你们如何让粮库里的粮食慢慢腐烂,看你们如何让那么多的钢铁慢慢生锈,也看你们如何让那么多的水泥慢慢受潮失效的。”
“赋税是国之根基,岂能因为陛下一言而决呢?
再说了,我们已经免除了八成的苛捐杂税,只收取正税且还是二十税一。最重要的是我们是按照田亩来缴税的,没有田亩就不用缴税。
这就是天大的仁政好吧?
如果我们按照陛下所言,将农税下调到三十税一的地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样做了,就会让百姓忘记了还有国家的存在,就会大大降低我们的政治基础——里长制。
不收农税,里长们便没有统治地方百姓的基础,如果,里长制度被破坏了,我们到时候哭都没有眼泪。
没错,汉朝时期确实算得上轻徭薄赋,国家规定一年只收百姓所得的十五之一,实际上收取的只有三十之一,汉景帝时期甚至十一年没有收过农税。
可是,你算过汉朝时期的兵役,力役,针对成年人的算赋,针对儿童的口赋了吗?
把这些算上,汉朝的税赋比我大明重了百倍不止!
仅仅一个兵役,就占用了全天下男丁大半的时间,口赋一年二十三钱,算赋一年六十钱,
我大明重税在商,农税已经低的不能再低了。
陛下现在应该考虑如何把压在手里的东西花费出去,而不是在这里嘲讽微臣。”
“拿去修路啊——”
“今年正在整修的道路,足足有三万七千余里,再多,就会影响民生。”
“修铁路啊——”
“铁路今年已经布置了两条,宝成铁路,洛燕铁路都已经展开了,我们没有多余的技术人手再拓展新的铁路了。”
“那就造船,造铁甲巨舰!”
“十六艘铁甲舰正在修建中,其中,连笔下期望的蒸汽巨舰也在试验制造中,这已经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云昭皱着眉头在屋子里走了两圈之后道:“我们真的已经到了钱多的没地方用的地步了吗?”
张国柱摇摇头道:“不是的,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有些过剩,比如粮食,比如钢铁,比如水泥,比如牛羊肉,乳制品很多东西都是如此,我还没有说瓷器,丝绸,纸张,这些可以海贸的东西。
百姓们也并非富裕到什么都不缺的地步,相反,他们什么都缺,只是因为粮食的价格掉下来了,饲养的猪,鸡鸭鹅的价格掉下来了,他们没有过多的钱购买别的东西了。”
听张国柱把话说完之后,云昭沉默了片刻,他终于明白大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了——那就是工业,商业生产的进程,远远超过了农业的生产进程。
从而让这两者的前进速度不再匹配,没有办法再行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圈子。
这个问题的后果便是,工业,商业,大量的产出,以农业为主力的大明人因为投入产出比低的缘故,跟不上她们的步伐。
张国柱见云昭在思考,他就从点心盘子里找了一块顺眼的,放在嘴里慢慢地嚼。好像把难题丢给黄帝之后,他这个国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你们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没有?”
云昭咬着牙低声问道。
张国柱把剩下的糕点丢嘴里,喝了一口茶水压下去之后道:“有啊,我们一致认为,大明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一百斤白米半个银元得价格已经不符合现在国情了。”
云昭道:“我记得盛世的时候粮食价格最为便宜,只有到了乱世,粮食价格才会飙升。”
张国柱冷笑一声道:“现在,我大明人少,牲畜多,种子好,农具先进,水利设施完备,陛下还以为种田是一件难事吗?
再加上安南人还在一船船的往大明运送粮食,草原上源源不断的向大明输送牛羊肉,乳制品,开了海禁之后,人们又开始耕海牧渔。
全大明受到冲击最厉害的便是农夫!
他们除过种地之外再无所长,在粮食不值钱的时候,自然就成了弱势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