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章 没有这个道理
书客吧shuke8.dlbeauty.cn,最快更新《寒门宰相》最新章节!
司马光在章越这住了一夜。
司马光如今也是闲散之人,连早朝,大起居官家也是恩准免了,否则似京朝官哪得安闲。
清晨袅袅的炊烟在庄院上升起,庄客吃了早饭后都下地干活。
因为章越是官员,庄院不用纳税,庄客们都是章家雇役, 官府的劳役也差不到他们,故而对于庄客而言,这样的日子大可安闲过的,没有任何搅扰。
对于庄客而言,章越与十七娘都是善主,不似那等恶主动则打骂奴役庄客, 让他们生不如死,故而庄客们在下地干活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色。
这里真正的乡村田园生活,生活在这里也可以体会到陶渊明所言的真义。
谈不上不知魏晋, 无论有汉,但只要不是改朝换代,兵火连天,或者遇上什么荒年灾年,章越似可以在此庄院之中隐居一辈子,一直到终老。
司马光住了一夜,也不急着走,而是第三度劝说章越随他去汴京一并修书。
司马光说他已是请动了刘恕,刘攽二人协助他。刘恕乃当今史学名家,尤其精于五代史。
至于刘攽乃刘敞的弟弟, 才学与兄长齐名,特别精熟于汉史。
这二人都是馆阁名臣,无论文章史学都是当世第一流。与这二人一起修书, 也不算委屈了章越。
司马光还与章越许诺, 只要加入他的书局,章越可以作为他的副手, 统筹书局, 同时本官还可升迁一阶。
司马光第三次邀请, 实在令章越感受到了他的诚意。
不过章越还是拒绝了,反而是向司马光推荐了范祖禹,郭林两位好友进入他的书局。
范祖禹与章越同窗多年,自己知道他对唐史特别有造诣,至于郭林好学不倦,如今妻儿都在汴京,也可通过修书作为一条晋身之阶。
司马光听了章越的话,表示愿意考虑二人。
不过司马光见章越再此拒绝,还是有些失望,但事不过三,司马光觉得自己已是尽力了,没有再强求。
吃过了中饭,司马光再吃了一晚十七娘所烹饪的汤面后,当即决定离去。
临行之际,司马光与章越道:“度之,你我相交一场,有几句肺腑之言,我要与你说。”
“还请司马公赐教。”
司马光道:“圣人之言句句在于人情二字。自尧舜之治,必本于人情, 不以立意为高, 不逆情为干誉。”
“我辈不仅治学在于人情,施政也在于人情二字。政由人情出,则事事皆可明易了,也是民心之指向。”
章越听了默然片刻,他知道司马光这一趟的来意了。
司马光道:“好比酒之一物,既费粮食多饮之又有害于身,昔日商纣王因酒亡国,周公曾颁酒诰,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
“故而老夫从不饮酒,也是承圣人之教,但旁人饮酒,老夫却从来不劝。因为从不饮酒之人怎劝好酒之人莫要贪杯呢?”
章越道:“故譬如人之好酒,就是人情。不饮酒之人劝人戒酒就是不近人情。”
司马光这一不喝酒的人现身说法,远远比任何说辞都管用。
司马光点点头道:“然也,你再看庖厨之人,自古以来凡庖厨人没有不偷吃的。”
“然主家有禁之,有不禁之,因庖厨之人都不偷吃之食,又如何进给主家呢?若主家严禁厨子偷吃会如何呢?”
“受教了!”章越道。
司马光道:“当然不饮酒总比饮酒好,不偷吃的庖厨总好过偷吃者,但我们可以用道德绳之,却不可用刑法戒之,”
“老夫为官之初也是有心革除积弊,但为官久而久之,知道就算不少积弊之中亦有人情所在,不知其所以然骤然革之,必至天下大乱。”
若说司马光的政见是近于人情,那么王安石就是不近人情。难怪保守派不是天生的,而大都是后天的,甚至最顽固的保守派曾经都是改革派的一员。
司马光曾经也是耿直青年啊,如今
但他这一次亲自来找自己一趟,让自己成为他书局的一员,也是担心自己日后成为他的反对者,他的政敌。
章越虽不认同司马光之言,但亦觉得他说得有他的一套道理,而且逻辑是可以自洽的。
更何况人家如今虽被政治边缘化,但他在朝中的名望和地位亦远远在自己之上,能够屈尊走这么远来走这一趟,三度劝自己加入书局,已足见司马光对自己的看重了。
若是章越这个时候再与司马光争论什么观点,那么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
凡事不要太讲对错,也要讲人心的好恶,明白这一点人生的道路,会走得顺畅很多。
故而章越躬身向司马光行礼,毕恭毕敬地道:“多谢司马公金玉之言,在下实在是从中受益匪浅!”
司马光点点头,然后在章越的目送之中登上了马车离开了庄院。
春光明媚中,汴京城郊一位俊朗青年男子正策马返回汴京。
见到路亭边,一对中年夫妇与十几仆役时,这名青年男子远远地跳下马来向对方叩拜。
“爹,娘!孩儿不孝。”
“惇哥儿!”中年夫妇皆热泪盈眶。
这对中年夫妇自是章俞,杨氏,这青年男子是章惇。章惇之前任雄武军节度推官,如今任满正好回京。
青年男子不肯起身言道:“自古以来,都是子迎父母的,哪有父母迎子的。”
章俞,杨氏都是拭泪。
章惇行过礼起了身后,与一旁站着一名青年男子道:“恺哥儿。”
这青年男子名叫章恺,是章惇的弟弟,不过非杨氏所出。
章恺笑道:“好,好,家里都盼着你呢,否则都整日盯着我。”
章俞见了章恺这般说话,气不打一处来道:“你这不成器的,你若有惇哥儿一点半点的争气,我就不会日夜替你发愁。”
杨氏斜了章恺一眼,丝毫没有为他说话的意思。
章俞对章惇道:“你回来替我多管教他。”
章惇称是然后对章恺道:“我此番任归采买了不少东西,回去赠你两匹西夏的好马,一柄宝剑!”
章恺大喜道:“惇哥儿真是对我太好了,我在此谢过了。”
章俞心底高兴,但面上却皱眉头道:“我与你说了莫宠坏了他,以免玩物丧志,还买这么贵重的东西赠他。”
章惇道:“爹爹说得是,但读书之事慢慢教也是来得及。我想恺哥儿心情舒畅了,读书也自会用功的。”
章恺连声道:“爹爹你看惇哥儿多明白我。”
章俞叹了口气对章恺道:“莫拿这些,在你的同窗面前炫耀。”
杨氏在旁听了脸色也渐渐有了笑容,对章恺也不是那么一脸鄙夷的样子了。
章惇这样外官回京按道理要住期集院的,不过新君登基后对下面官员约束不严,故而执行规矩时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当下一家人便回了府。到了府中章惇之妻张氏又带着章惇儿女来迎,然后章府备了晚宴给章惇接风洗尘。
章俞道:“伱既到了京师往昔的老师同年要多走动走动。”
章惇是嘉祐四年的进士第五人,按照道理在外两任后,可以出任京职,同时试馆职。
章俞道:“欧阳执政与我交情一向不错,之前我去过他府上几次,他已是半答允推荐你试馆职了。你再亲自去他府上一趟,此事就能成了。”
听了章俞这么说,章惇也知道章俞口中的交情不错,怕也是有限。
章俞见章惇不说话,他心知自己这个认来的儿子,见识顾虑有时候要胜过自己。
于是他问道:“爹爹这般安排,你可满意?”
章惇道:“爹爹,我听说近来因濮议之事,朝中闹得是沸沸扬扬,欧阳执政立主濮议之事,已遭到满朝之非议,若是他举荐我试馆职,怕是其他人会认为我是支持于濮议的,于我以后的仕途有碍。”
章俞道:“朝中那些言辞莫要理会,咱们试馆之后,还有谁会记得。”
杨氏心疼章惇言道:“老爷我看惇哥儿说的有道理,欧阳执政在朝中多年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之前还因慎选馆职的事弹劾过三名刚刚通过馆试的官员,让他荐惇哥儿馆试怕是不美,你看看再找其他人如何?”
章俞道:“还能找谁?除了欧阳执政,我想不出朝中还有哪个人会帮我们章家。”
顿了顿章俞又道:“你不是与苏子瞻交好吗?不如请他出面求一求昭文相公!他之前馆试入了三等,听闻连官家对他也很看重呢。”
杨氏闻言轻咳了一声然后道:“此事怎么好麻烦一个外人,以后再说吧。”
吃过饭后,杨氏单独找到了章惇,二人别来多年自有许多话。
杨氏对章惇是视如己出,章惇自也是将她当作母亲孝顺。
半响过后,杨氏言道:“试馆职之事乃大事,若苏子瞻帮得上最好,若帮不上,你要不要考虑下你的亲弟弟。”
亲弟弟三个字,杨氏着重了口吻。
“他与枢密使文枢相,三司使韩计相交情都是极好,这二人在朝中也算有清名,没有介入这濮议之事”
章惇听了杨氏之言道:“娘,此事我自有主张,但是对越哥儿,且不说他是否对我仍有恨意就算没有,我也不愿打搅他,这普天之下哪有哥哥求弟弟的道理。”
司马光在章越这住了一夜。
司马光如今也是闲散之人,连早朝,大起居官家也是恩准免了,否则似京朝官哪得安闲。
清晨袅袅的炊烟在庄院上升起,庄客吃了早饭后都下地干活。
因为章越是官员,庄院不用纳税,庄客们都是章家雇役, 官府的劳役也差不到他们,故而对于庄客而言,这样的日子大可安闲过的,没有任何搅扰。
对于庄客而言,章越与十七娘都是善主,不似那等恶主动则打骂奴役庄客, 让他们生不如死,故而庄客们在下地干活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色。
这里真正的乡村田园生活,生活在这里也可以体会到陶渊明所言的真义。
谈不上不知魏晋, 无论有汉,但只要不是改朝换代,兵火连天,或者遇上什么荒年灾年,章越似可以在此庄院之中隐居一辈子,一直到终老。
司马光住了一夜,也不急着走,而是第三度劝说章越随他去汴京一并修书。
司马光说他已是请动了刘恕,刘攽二人协助他。刘恕乃当今史学名家,尤其精于五代史。
至于刘攽乃刘敞的弟弟, 才学与兄长齐名,特别精熟于汉史。
这二人都是馆阁名臣,无论文章史学都是当世第一流。与这二人一起修书, 也不算委屈了章越。
司马光还与章越许诺, 只要加入他的书局,章越可以作为他的副手, 统筹书局, 同时本官还可升迁一阶。
司马光第三次邀请, 实在令章越感受到了他的诚意。
不过章越还是拒绝了,反而是向司马光推荐了范祖禹,郭林两位好友进入他的书局。
范祖禹与章越同窗多年,自己知道他对唐史特别有造诣,至于郭林好学不倦,如今妻儿都在汴京,也可通过修书作为一条晋身之阶。
司马光听了章越的话,表示愿意考虑二人。
不过司马光见章越再此拒绝,还是有些失望,但事不过三,司马光觉得自己已是尽力了,没有再强求。
吃过了中饭,司马光再吃了一晚十七娘所烹饪的汤面后,当即决定离去。
临行之际,司马光与章越道:“度之,你我相交一场,有几句肺腑之言,我要与你说。”
“还请司马公赐教。”
司马光道:“圣人之言句句在于人情二字。自尧舜之治,必本于人情, 不以立意为高, 不逆情为干誉。”
“我辈不仅治学在于人情,施政也在于人情二字。政由人情出,则事事皆可明易了,也是民心之指向。”
章越听了默然片刻,他知道司马光这一趟的来意了。
司马光道:“好比酒之一物,既费粮食多饮之又有害于身,昔日商纣王因酒亡国,周公曾颁酒诰,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
“故而老夫从不饮酒,也是承圣人之教,但旁人饮酒,老夫却从来不劝。因为从不饮酒之人怎劝好酒之人莫要贪杯呢?”
章越道:“故譬如人之好酒,就是人情。不饮酒之人劝人戒酒就是不近人情。”
司马光这一不喝酒的人现身说法,远远比任何说辞都管用。
司马光点点头道:“然也,你再看庖厨之人,自古以来凡庖厨人没有不偷吃的。”
“然主家有禁之,有不禁之,因庖厨之人都不偷吃之食,又如何进给主家呢?若主家严禁厨子偷吃会如何呢?”
“受教了!”章越道。
司马光道:“当然不饮酒总比饮酒好,不偷吃的庖厨总好过偷吃者,但我们可以用道德绳之,却不可用刑法戒之,”
“老夫为官之初也是有心革除积弊,但为官久而久之,知道就算不少积弊之中亦有人情所在,不知其所以然骤然革之,必至天下大乱。”
若说司马光的政见是近于人情,那么王安石就是不近人情。难怪保守派不是天生的,而大都是后天的,甚至最顽固的保守派曾经都是改革派的一员。
司马光曾经也是耿直青年啊,如今
但他这一次亲自来找自己一趟,让自己成为他书局的一员,也是担心自己日后成为他的反对者,他的政敌。
章越虽不认同司马光之言,但亦觉得他说得有他的一套道理,而且逻辑是可以自洽的。
更何况人家如今虽被政治边缘化,但他在朝中的名望和地位亦远远在自己之上,能够屈尊走这么远来走这一趟,三度劝自己加入书局,已足见司马光对自己的看重了。
若是章越这个时候再与司马光争论什么观点,那么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
凡事不要太讲对错,也要讲人心的好恶,明白这一点人生的道路,会走得顺畅很多。
故而章越躬身向司马光行礼,毕恭毕敬地道:“多谢司马公金玉之言,在下实在是从中受益匪浅!”
司马光点点头,然后在章越的目送之中登上了马车离开了庄院。
春光明媚中,汴京城郊一位俊朗青年男子正策马返回汴京。
见到路亭边,一对中年夫妇与十几仆役时,这名青年男子远远地跳下马来向对方叩拜。
“爹,娘!孩儿不孝。”
“惇哥儿!”中年夫妇皆热泪盈眶。
这对中年夫妇自是章俞,杨氏,这青年男子是章惇。章惇之前任雄武军节度推官,如今任满正好回京。
青年男子不肯起身言道:“自古以来,都是子迎父母的,哪有父母迎子的。”
章俞,杨氏都是拭泪。
章惇行过礼起了身后,与一旁站着一名青年男子道:“恺哥儿。”
这青年男子名叫章恺,是章惇的弟弟,不过非杨氏所出。
章恺笑道:“好,好,家里都盼着你呢,否则都整日盯着我。”
章俞见了章恺这般说话,气不打一处来道:“你这不成器的,你若有惇哥儿一点半点的争气,我就不会日夜替你发愁。”
杨氏斜了章恺一眼,丝毫没有为他说话的意思。
章俞对章惇道:“你回来替我多管教他。”
章惇称是然后对章恺道:“我此番任归采买了不少东西,回去赠你两匹西夏的好马,一柄宝剑!”
章恺大喜道:“惇哥儿真是对我太好了,我在此谢过了。”
章俞心底高兴,但面上却皱眉头道:“我与你说了莫宠坏了他,以免玩物丧志,还买这么贵重的东西赠他。”
章惇道:“爹爹说得是,但读书之事慢慢教也是来得及。我想恺哥儿心情舒畅了,读书也自会用功的。”
章恺连声道:“爹爹你看惇哥儿多明白我。”
章俞叹了口气对章恺道:“莫拿这些,在你的同窗面前炫耀。”
杨氏在旁听了脸色也渐渐有了笑容,对章恺也不是那么一脸鄙夷的样子了。
章惇这样外官回京按道理要住期集院的,不过新君登基后对下面官员约束不严,故而执行规矩时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当下一家人便回了府。到了府中章惇之妻张氏又带着章惇儿女来迎,然后章府备了晚宴给章惇接风洗尘。
章俞道:“伱既到了京师往昔的老师同年要多走动走动。”
章惇是嘉祐四年的进士第五人,按照道理在外两任后,可以出任京职,同时试馆职。
章俞道:“欧阳执政与我交情一向不错,之前我去过他府上几次,他已是半答允推荐你试馆职了。你再亲自去他府上一趟,此事就能成了。”
听了章俞这么说,章惇也知道章俞口中的交情不错,怕也是有限。
章俞见章惇不说话,他心知自己这个认来的儿子,见识顾虑有时候要胜过自己。
于是他问道:“爹爹这般安排,你可满意?”
章惇道:“爹爹,我听说近来因濮议之事,朝中闹得是沸沸扬扬,欧阳执政立主濮议之事,已遭到满朝之非议,若是他举荐我试馆职,怕是其他人会认为我是支持于濮议的,于我以后的仕途有碍。”
章俞道:“朝中那些言辞莫要理会,咱们试馆之后,还有谁会记得。”
杨氏心疼章惇言道:“老爷我看惇哥儿说的有道理,欧阳执政在朝中多年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之前还因慎选馆职的事弹劾过三名刚刚通过馆试的官员,让他荐惇哥儿馆试怕是不美,你看看再找其他人如何?”
章俞道:“还能找谁?除了欧阳执政,我想不出朝中还有哪个人会帮我们章家。”
顿了顿章俞又道:“你不是与苏子瞻交好吗?不如请他出面求一求昭文相公!他之前馆试入了三等,听闻连官家对他也很看重呢。”
杨氏闻言轻咳了一声然后道:“此事怎么好麻烦一个外人,以后再说吧。”
吃过饭后,杨氏单独找到了章惇,二人别来多年自有许多话。
杨氏对章惇是视如己出,章惇自也是将她当作母亲孝顺。
半响过后,杨氏言道:“试馆职之事乃大事,若苏子瞻帮得上最好,若帮不上,你要不要考虑下你的亲弟弟。”
亲弟弟三个字,杨氏着重了口吻。
“他与枢密使文枢相,三司使韩计相交情都是极好,这二人在朝中也算有清名,没有介入这濮议之事”
章惇听了杨氏之言道:“娘,此事我自有主张,但是对越哥儿,且不说他是否对我仍有恨意就算没有,我也不愿打搅他,这普天之下哪有哥哥求弟弟的道理。”